當前,我國光伏產品接連遭遇美歐“雙反”調查,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并作出積極承諾,長期以來制約分布式光伏并網運行的難題終于有了答案。
光伏發電成長勢頭十分強勁,國內市場應用與產能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企業產能過剩矛盾凸現。加快完善新能源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積極推進適應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電力管理體制改革,已成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我國光伏發電雖然起步較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成長勢頭卻十分強勁。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光伏電池技術和質量目前已居世界前列,不僅掌握了級多晶硅規?;a技術,硅材料生產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也迅速提高。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大陸地區光伏電池產量已達10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其中5家企業光伏電池產量居全球前10位。光伏電池組件價格已從2000年的每瓦40元下降到2010年的7元至8元,太陽能發電的上網電價也從2009年以前的每千瓦時4元下降到2010年的1元左右。
與此同時,國內多元化應用市場也快速拓展,光伏發電系統在無電地區供電、太陽能交通信號、太陽能路燈以及通信、氣象、鐵路、石油等領域得到普遍利用。2010年年底,全國累計光伏電池安裝量總計86萬千瓦,其中大型并網光伏電站共計45萬千瓦,與建筑結合安裝的光伏發電系統共計26萬千瓦。然而,國內市場應用與產能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致使企業產能過剩矛盾凸現。隨著美歐競相對我國光伏產品外銷人為設置障礙,產業發展面臨的壓力有增無減。
導致國內市場與企業產能之間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因來看,有兩大制約因素必須正視。一是經濟性因素。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發電成本目前仍明顯高于常規能源,盡管光伏發電成本與產業起步之初相比已顯著降低,但仍是常規能源發電成本的3倍左右。
二是技術性因素。由于我國光伏產業的關鍵制造技術、主要生產設備依賴進口,一些企業生產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不高,缺乏競爭實力,在國際市場需求增速下降和部分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現實面前,產能過剩與國內應用市場培育不足之間的矛盾就集中顯現出來。
從外因來看,并網運行管理滯后對太陽能發電和國內應用市場對接的不利影響更為值得關注。目前,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我國太陽能發電的重要應用方式,但尚未形成適應分布式發電發展的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特別是在電網接入和并網運行上,還未建立與分布式發電相適應的管理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其規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優勢,從而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和開拓國內市場的積極性,制約降低成本和實現規模效益,以致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因此,加快完善新能源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已成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令人欣慰的是,有關方面已經開始針對上述制約因素采取行動。由于電網公司在推動新能源發展中處于至關重要的環節,國家電網公司有關人士日前明確表示,他們將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業主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分散接入低壓配電網,允許富余電力上網,電網企業按國家政策全額收購富余電力,上、下網電量分開結算等。長期以來制約分布式光伏并網運行的難題終于有了答案。